走近生活
[笔记同传] 用双手减少大脑过度思考的偏差
00 分钟
2023-11-18
2023-11-18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前言


今天下午一觉睡到14:30,定了个两点多的闹钟,但是没什么作用,因为我感觉有个习惯不好,就是思维惯性,这个思维惯性和睡觉惯性是一样的,就是一进入快感,停不下来,所以每次都导致我错过最佳的做事情的时机,造成生物钟的延误,所以下次我打算11:30去吃午饭,早上在8:00前起床,中午在13:00前起床,不然每个时间点都滞后一个小时,整个人都精神状态和学习效率就要打折扣。
当然,在上面的原因,我还要特别提出一个小点,就是“笔记同传”的概念,用于解决思维惯性,什么是思维惯性,就是大脑快过手,然后停不下来,我一旦陷入这种状态,刷视频的时候就会停不下来,所以我希望提出“笔记同传”的概念。
 

正文


这部分我将详细介绍我遇到的问题以及我思考出的解决策略。
 

笔记同传的定义


和同声传译一样,及时的双向文本转述,有助于双方的配合,而我的假设就是希望大脑和双手能更好的配合,而不是某一方永远占据优势,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大脑会认为我一直在工作,得不到休息,而实际上已经出现信息过载的情况了,要注意我们的大脑并非时时刻刻能保持理性,他需要换一个思维环境才能得到休息。
不知道大家玩过没有,倒一本热水,把脸凑近杯口,这种热浪的感觉是一阵一阵的,而且飘出的水气也是很有节奏的,这就是节奏感。
所以说,笔记同传的概念就是,在大脑准备休息放松的时候,比如刷视频,旁边最好能放个笔记本,就比如notion,或者是自己用得顺手的笔记软件,在遇到自己喜欢的部分的时候,做及时的记录,这样存储在大脑当中的信息就不是无序的,混乱的,庞杂的,用一种更加整饬的排列组合更便于自我的提取,这无异是一个重大的前置改进,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记录的习惯,所以我们永远会被标题吸引,最终掉进了漩涡。
 

双重环境下的魅力


无论你是在阅读一本书,我们最期待的是和作者的观点产生碰撞,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阅读体验,我们可以把这种体验定义为学习体验。
而在我们写作的过程当中,打字,就是从无到有,输出自己思想的过程,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作为思考的过程。
这个时候我们来看这样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你只刷视频不记录,就会很迷惘,然后只是不断反刍自己过去的经历停滞不前就会疲惫。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有节奏地结合学习和思考之间的快乐,使得不过分偏颇某一方。
当我们学习完一个预料时,我们更希望通过思考来加深预料的记忆,最终为我所索引,在日后便于二次索引,这样子我们的长期记忆会更加牢固。
 

习惯大于形式


在刚开始的时候,永远是最困难的起步阶段,因为你不知道这样做有没有价值,如果换做我而言,这是我的第一篇博客日志,我会觉得非常不自在,我下手会非常慢。
但是当我现在积累一定数量的写作量的时候,使用这一门语言进行流畅地书写就完成成了一种肌肉记忆,我只需要把我脑袋里所想的东西,倒出来就行了,而且在写的过程中,就像你在开车一样,当思维流畅了,开车自然而言就走远了。
但是这里我觉得比较重要的一点是习惯的养成,我问过很多优秀的小伙伴,但是有持续记录并输出习惯的小伙伴还是比较少。
就像我们读书做笔记一样,最开始的是释放天性,不用太在乎形式,做起来之后,在后面再去优化文章的思路和构型。
 

多级缓存策略的设想


分享欲是驱动我们做一件事情的很重要的因素,但是有时候小的灵感不足以或者时间条件不允许我们去立刻书写一篇文章,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倾向于最合适的存放灵感的容器,当然微信朋友圈可以,flomo也可以,obsidian也可以。
后面我们可以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对这些笔记进行归档。
保证每个精灵的生命周期。
 

刷视频的一些收获


刷视频我认为就像开盲盒和买彩票。什么时候中了不好说,所以都是适可而止。我认为刷视频的有点在于,透过网络世界,你可以看到不同人的不同生活方式,比如旅行世界的朱志文大叔,还有很多有趣的up主,不逐一介绍了。
但是我们要预防的是什么,刷着刷着金进入很多和主题进展不相干的视频中去了。
朋友们,写着写着我突然发现一个小宝贝,现在bilibili似乎推出了自动总结视频的机器人的beta版。我用我自己的投稿测试了一下,感觉还不错。
notion image
 

情感生活类


💡
我给出的想法
满堂姐姐还是一如既往的温暖 我很欣赏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 如何在文学中寻找现实的出路 跨越书海拥抱失望再走向明天
当时我是想把这个想法写成一个主题的,因为我之前也比较喜欢读书,所以对满堂姐姐的这篇文章感受很深。
 

职业优化类


💡
我的感想:
我记得之前写过一篇关于职业规划的文章。那么这个视频的意义在于什么地方,在于探讨了博士生假如要面对市场化人才需求的情况。 需要理论对接行业需求客户需求,具体到每一个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具体技术,也就是说,目前我们需要把技术从泛化地去学转移到对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精技术。 同时我们仍然需要注意学习方式闭环逻辑的可移植性,在接触新的知识,新的领域能沉淀池通用的学习方法以此来达到快速上手的效果。从而能发挥主创性为学习赋能。 同时还提出了对于底层学科和应用学科的人才培养策略,就目前而言,我认为我会更偏向于应用领域,因为应用的需求面更广,但是底层基础学科的攻坚和突破需要对于人才的要求规格更高也更难,这就需要从兴趣作为入口,对于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就像十年磨一剑的坐得了冷板凳,同时还需要更加合适的环境。 比如linus开发linux操作系统带来了整个嵌入式行业的变革,那这样的变革就需要底层的科研人才沉下心去做理论的研究。而应用型人才则是需要去掌握这种技术的运用,所以难度相较于研发会容易一些。 当然我只是从宏观视角片面阐述了我的观点,至于我本身还很菜。当然我也乐意看到这些问题值得被思考。
 
💡
在这篇文章里,up主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对于考研的投入产出比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我最主要想说一点,关键我觉得还是想要弄清楚我们未来到底希望干什么,希望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我觉得考研对我们而言,确实是可选择的很重要的一条路。
 
💡
在这篇文章当中,up主很耐心的为我们讲解了,如何如何在外企进行面试,以及自己对于生活的一些体会。 作者如何从国内找到德国工作的经历。作者推荐荷兰和德国作为寻找工作的目的地,因为这两个国家对签证比较友好,提供了大量的岗位。德国的工资较高,蓝卡持有者可以申请永居,自动获得工签,而且被裁员也有保护期。在德国找工作需要准备英语水平证明和重点关注与自己工作经验相似的工作。面试分为技术面、主管面和HR面,重点准备技术面。
 
💡
作者在时间规划和管理方面的经验。作者强调要了解自己的能力,预估任务的难度和用时,专注于当前任务,有全局的规划,并弄清楚自己做事情的目的。此外,作者提醒不要盲目追求忙碌和努力,不要逼迫自己一定要按时完成学业,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选择。
我觉得,专注和规划是up主核心想表达的意思,但是这些也都是需要长期主动训练和磨合的。
 

整活搞笑类


💡
能让hr亮眼的是你简历里面的经历和软硬素质,而不是简历的色彩。
 
💡
跟着暴叔走,稳了! 🐶
 

总结


我们看到,在我总结和思考这些视频的时候,本身也是要消耗很多的时间的,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这种思考的过程,我们就很难主观上去控制自己的思维。
最后我还是想说,刷视频也还是有技巧的,即使是不同的人在做同样的事情的指导思想也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都是去钓鱼的,但是如何打窝,如何选址,如何耐得住寂寞,每个人就不一样。
所以,笔记同传的思想归根到底还是来自于从前老师的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本质上就是读电子书,做电子笔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