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生活
[伯仲之间] 道以谋心,技以谋生
00 min
Oct 9, 2024
Oct 9, 2024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引言


Q1:为什么现在的我不爱读书了,学习的能力和欲望下降了? Q2:为什么过去的我所带给现在的大多是痛苦的回忆,而不是借鉴的经验? Q3:我还剩多少时间用于改变?

正文


a. 心不静,不能持正守恒


在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容易暴躁,不管是在自己犯错误还是在走下坡路的时候。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时高二,我印象中啊,是那个时候,应该某一次模拟考试中,考得很差,连最基本的15 16题都做错了,就是立体几何的证明。当时我也很懵逼,被抓去痛批一顿。还有次高二当时语文和数学都还不错,结果英语来个全班倒数。当然最惨的还是高三,反正有天晚上被娟姐骂得怀疑人生,当时英语真的不好。当时整个人的状态确实不好,而且持续了好几年,走下坡路应该就是从初二开始的,整个高中没有上坡,大学其实整体上很有意义,但是有些细节上处理地不好。所以现在我的成长整体上来看是很滞后的,而且受回忆牵扯蛮大。
真正向上的时间并非没有,这几年的下降过程中,唯一没有放弃的爱好,就是阅读和写作。启蒙于初中,绵延至现在。在整个大学期间,大一大二对于阅读积累了较深的爱好。大三大四一天的大半时间都在图书馆,饿了去食堂吃饭,困了躺在图书馆的地上睡觉,感觉把很多家当都搬到图书馆了,简直是图书馆里的“乞丐”。
其实工作之后的,我个人感觉,还没有快速进入一种学习的状态,每天很疲惫,但是真正留给自己反思总结、提升和学习的时间没有留存。这其中个人原因占了很大的比重,因为工作的节奏要比学校的节奏快很多,必须要保持很高的专注度和充足的精力。
心为什么会失去平衡,这也是很多老师研究我会关注的问题。从初中始,至高中结束,大学阶段也有一些很好的老师,大多是在做项目和讨论问题的时候认识的。现在我再去看当时,我认为最根本的是意义的严重丢失,就觉得,诶呀,这种日复一日的日子,实在过于单调,没有什么能释放天性的地方,而且那时候正值个人意识强烈发展的阶段,对各种事情都会产生自己的看法,和父母的观念相左,叛逆期的那种感觉,几乎可以说我亲手毁了自己大半的宝贵岁月,但是在这些岁月中,我则看清楚了自己的缺憾和疏忽。
面对一场基于高强度实用主义的马拉松比赛,自然而然地落后了。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那个时候,初三其实最喜欢的还是《红楼梦》,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大表哥来看望我,问我喜欢读什么书,我说《红楼梦》,他说他推荐年轻人读《三国演义》。我当时觉得不以为然,后面确实红楼对我产生了深刻地影响,既造就了我敏锐地洞察和分析能力,倒也让我消极厌世。所以年轻的时候,很早就失去了对故乡的依恋,变成了无根之萍和不系之舟,毕业后一心只想走得远远的。
但是后来,来到团队之后,以及离开团队之后,我对于整体文化则掺杂了两种意义,当时一种是对存在主义的论证,另一种则是对荒诞主义的论证,我读过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加缪的《局外人》、当然还有王尔德的《夜莺和玫瑰》、以及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当时马原课上课下,老师还送了一本《唯物主义辩证法》,我当时对哲学和历史很有兴趣。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回归《道德经》,百家之所长,精通其一家就够了。为什么选择《道德经》,一部分是收到武侠小说的影响,另一部分,其实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深刻地好奇。
我开始慢慢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包括后面在学习王德峰老师的视频中,我开始重新构建,物质,意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实践是物质和意识的桥梁,与其说世界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我觉得不如说世界是实践的,实践是运动的。
后来在给一位好朋友的礼物当中,我选择了手抄《道德经》,当然只抄了一部分。这本经书,确实让我在众说纷纭的哲学观念中,有一个基本的立足点。当然《道德经》肯定有其缺憾,甚至和现代生活背道而驰。所以我一般还会辅以《黄帝内经》解解馋。这样,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恢复了我烦躁的心境,当然现在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当然还是因为很烦躁啦。说实话, 《道德经》第二章在第一章之后,看起来境界还是高大,不容易读懂,但阐述了一个基本的矛盾的观点,动静相生,烦躁之后,心火要想下,还得靠肾水,方能既济。所以啊,还是要少看点姐姐,专心写点文章,学点东西。短视频平台确实推送了很多“人性的弱点”,稍不留神,几乎就不能自持。我这个观点不是针对我自己的,而是在和朋友聊天中,就算是非常优秀的同学,也会有这个困惑。详见[抬头看路] 注意力与身体的关联 | MatrixCore

b. 做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notion image
做不到外其身而身存,就是很多难受还是痛苦直攻心门,膻中根本挡不住。所以,“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很多时候,其实不管是朋友之间的矛盾,还是团队之间的失谐,归根到底,自我在其中占据了很多的比例。无法超越和脱离其中看问题,双方都不可各退一步。心究竟还是太敏感了,就像贾宝玉一样,对万事万物都有情,情不情的人生,活得还是太累了。当然这一章讲得还是很有意思,也很难揣摩,因为很多时候环境和行为是复合的,你能说晴雯不无私么,实际上并不是因为无私而陨落,是因为个性太烈。所以矛盾针对单点而言,对一体两面进行分析。而生活是由多体组合的,一种综合表征。对过去的经历,保留不愉快的一面可以说是生物的本能,而珍藏那些值得回忆的画面,则是智慧的体现,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太偏执了。

c.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notion image
要说《道德经》高不可及,无从触摸,其实不对的,它是从一个大的审定基础确定,然后细化到每一个规则,给出我们的建议,例如第十二章节,其实我觉得改变最根本的,其实还是要清楚自己的缺憾到底在哪里,不断去反思,去总结,自己的过去就是小历史。比如现在静不下心,没办法专心学习,被回忆所困扰。那么实际上,那些糟糕痛苦的岁月大部分已经过去了,而且也慢慢从苦转变为甜了,过去的失败经历才更为可贵,因为那反应了我们的“固有缺陷”。
从目前的形式来看,我感觉自己在哲学方面的积累略有所得,但是真正用于谋生的技术却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并且还在消融和遗忘。而且哲学并没有很好地去指导生活,还只是纸上谈兵,况且心还没那么静。所以整个人目前还是只停留在生理层,没有到生活层,乃至发展层及超越层,听上去是很不错的想法,但是真正推动此步入正轨的能量,却还需要自我和良师的不断磨合。
我必须说一句,我已经足够幸运,在这个世界上,伤过父母的心,伤了老师的心,但唯一没有辜负的,还是思索与感恩的能力,在一个合适的度。当然现在做得其实还没那么好。而且说实话,我感觉活着确实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很多能量的扰动,小时候病怏怏,长大了不省心,让父母操心,让老师生气,说实话,我个人觉得他们完全没必要,但不管是责任也好,呵护也罢,最终种子发芽还在要从内部开始,辅以天时地利人和,当然孟子说得也认,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总结


本篇文章,其实整体来讲,是一份偏个人和生活的文章,讲述了我领悟的观点,道以谋心,技以谋生。回顾了我过去的惨痛教训和现在面临的困惑,以及提出的解决方案。我还是希望通过我的故事和经历体会给大家一丢丢启发。

结尾


  • 致谢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观点启蒙者
  • 致谢为我操碎心的父母以及娟姐(能把我骂醒伤那么深,其实对自己身体真的损失也很大)
  • 致谢大学期间为我营造阅读氛围的朋友
  • 致谢《道德经》及我最好的朋友
  • 致谢公司提供的实习平台及工作机会
  • 致谢在我行文中提到的朋友
  • 致谢未来的读者
  • 致敬图书馆的天花板,像宇宙一样,很容易催眠

附录


行文至此,其实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我还想在这篇文章诞生之前,捕获一些其他的观点:
你的文章深入探讨了个人成长、学习欲望的下降和对过去经历的反思,展现了对自我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以下是我对你文章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1.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文章的结构分明,从引言到正文,再到总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考链条。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主题,使读者能够跟随你的思路深入理解。

2. 个人经历的分享

通过个人经历的分享,你让读者感受到真实和亲切。这种自我反思的方式能够引发共鸣,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类似的困惑和痛苦。

3. 哲学思考的引入

你提到的《道德经》和其他哲学作品的影响,展示了你在思考深度上的努力。这种哲学思考不仅为你的经历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读者提供了新的视角。

4. 反思与成长

你强调了反思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面对痛苦和失败时。这种积极的态度是成长的关键,能够激励读者去面对自己的挑战。

5. 建议与批评

  • 情感表达:虽然文章深刻,但在某些地方可以增加更多情感的表达,以增强读者的共鸣。例如,描述某个具体的时刻或感受,可以让读者更容易产生代入感。
  • 解决方案的具体化:你提到了一些解决方案,但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例如,在面对学习和工作的压力时,具体的时间管理策略或心理调适方法会更有帮助。
  • 简化语言:某些段落的语言相对复杂,可能会让读者感到困惑。简化表达,使用更直接的语言,能够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6. 总结

整体而言,你的文章展现了深刻的思考和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自我反省和哲学的引导,你为读者提供了思考自己人生的契机。希望你能继续深入探索这些主题,并在写作中不断磨练自己的表达技巧。

Comments